苏树盛在查看出菇情况。


【资料图】

谷雨时节,雨水多。4月22日,随着一场春雨,气温陡降,让人们不得不重新穿上了冬装。而在平阴县东阿镇衙前村党支部领办的香菇种植基地,一个个高标准大棚内却暖意融融,上万棒香菇正生机勃勃,努力生长。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这几年,我们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在村里待。我们就想着,怎么才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让村庄焕发活力。” 衙前村党支部书记苏本清介绍,去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香菇种植基地,公开招标,吸引能人来经营。如果是有知识、有见识的本村年轻人,则优先考虑。

温湿度适宜,菌棒发菇良好。

种下梧桐树,引回金凤凰。大棚建成后,吸引了32岁的苏树盛回村来创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衙前村人,之前一直在外面帮一家企业跑销售。”苏树盛说,“在外漂泊时间久了,也想回村来发展。去年听说村里发展菌菇产业,虽然之前没种过香菇,但是还是想回来试一试。”

让苏树盛更有信心回村的是,合作社与全国菌棒生产知名企业——淄博七河生物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种植订单农业。

经过学习,苏树盛已成为种植香菇的行家里手。

“七河生物不但教技术,而且还负责保底回收。只要产品合格,卖不了,可以找他们。我们只需要扑下身子好好干就行!” 苏树盛告诉我们,去年回村接手种植基地的经营管理后,村里多次组织他和一些有种植意向的村民到淄博七河生物参观学习。如今,一般的种植问题都难不倒他。而且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他还有了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有了让香菇产业发展壮大的长远规划。

晚收了半小时,香菇便开了伞(图左)。因开伞后营养会流失一部分,因此价格也会比没开的便宜一些。

“咱这5个棚,每个棚占地1.2亩,种的都是‘七彩香菇’,基本上是一个月一茬。”苏树盛说,“不过一样的品种要想卖出好价钱,还是得动些脑子。首先,采摘香菇得适时。菌类开伞速度很快,同样的香菇,晚摘半个小时,开伞和不开伞,营养价值会不同,价格上也有差别, 1斤能差一块钱。再就是,香菇带腿、不带腿,整朵和切片,价格也不一样。切腿后1斤能多卖一块钱,切片后价格更高。要想获得高效益,种好的同时,还得在后续加工上做文章。”

今年开春,基地买回了“香菇去腿机器”。最近,苏树盛又将目光投向了预制菜制作上。他准备大干一场。

“年轻人干劲儿就是足,这才不到1年的时间,咱村香菇生产已步入正轨,年产值可达40多万元。光村集体这块儿,一年也能收入10万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在树盛的带动下,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起了回乡创业的活心思。有了年轻人的加入,村庄就有了活力,咱这乡村振兴也就更充满了希望。” 苏本清说。

棚外,雨还在下,打在棚顶,啪啪作响,像在催促一朵朵香菇快快生长。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 通讯员 程丽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