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相关规定,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发挥湿地综合效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州样板。

南沙区湿地面积最大


(资料图片)

据了解,此次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公示日期为2023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公示网址是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官网网址,公众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反馈意见。

根据《湿地保护法》规定,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广州市湿地面积70523.45公顷(不含养殖坑塘和浅海水域),约占广州市国土面积的9.49%。

据悉,按区域统计北部(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黄埔区)和南部(南沙区、番禺区)的湿地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33009.21公顷和28868.4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0.93%和46.81%,中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的湿地面积为8645.85公顷,仅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2.26%,呈现出“南北多中部少”的分布格局。其中,南沙区湿地面积最大,为23046.9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2.68%。湿地面积最小的是越秀区,有161.28公顷,仅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23%。

根据调查结果,广州市湿地植物有1148种。湿地植物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5种、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2种、极小种群植物3种。广州市湿地脊椎动物有433种,湿地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3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动物42种,还有205种被纳入国家保护的“三有”名录。

广州是广东第一个有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城市

《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广州已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多种保护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形式逐渐丰富,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湿地保护小区32个,森林公园8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5个,海洋与渔业类型自然保护区3个。

广州市于2018年7月1日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以下简称《市规定》),广州是广东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有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城市。

构建“三区六廊、三核八芯”的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

《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规划期限为2023-2035年,其中2023-2025年为近期规划,2025-2035年为远期规划。

2025年规划目标是锚定远景发展目标,以确保湿地总量稳定、湿地生态空间品质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为总目标,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要求,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构建“三区六廊、三核八芯”的湿地保护发展空间格局,强化自然湿地保护,有序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科学修复红树林和水鸟栖息地,构建湿地监测网络,推进湿地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夯实科技支撑,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利用综合标准化示范引领,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到2035年,全市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保护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建成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自然湿地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湿地科技支撑体系健全,保护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智能化管理全面推广和应用;广州湿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标杆。

据了解,《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到的“三区六廊、三核八芯”,“三区”指北部、中部、南部湿地功能区,“六廊”指市域范围内以河流湿地为主的湿地廊道,“三核”指海珠湿地、花都湖湿地和南沙湿地保护核,“八芯”指市域范围内八处重点保护湿地,包括从化风云岭湿地、增城荔湖湿地、黄埔埔心湿地、白云白云湖湿地、天河大观湿地、番禺赤坎湿地、番禺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南沙区蕉门湿地。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着力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北部山地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包括水源林涵养功能提升、河流湖泊保护修复、水域岸线生态修复;中部城镇平原湿地保护修复,主要工作有河涌生态功能修复、河流湖泊雨洪调蓄、城市湿地景观提升;南部滨海水网湿地保护修复,则要开展河流水网廊道连通、滩涂岸线保护与修复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