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态变好了,小动物也多了起来,可是对电力巡检来说却增加不少难题。”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记者走访国网上海电力多个点位发现,在不断与保护生态各方面的磨合中,不少基层电力人员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减少电网对动物的伤害、增加电网通路的生物多样性、更少的燃油碳排、更多的工艺创新……在他们心中,通往上海千家万户每一度电背后的“绿色账本”正变得更加明晰。

半年找到1070个鸟巢

在“网红景点”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路边一排电线杆并不起眼,但仔细一瞧却是“全副武装”:电线杆底部被铁网围住,以免路人和野生动物的触碰接触,电线杆柱体安装了防蛇网,变压器附近还有松鼠挡板,红色驱鸟器在电线杆顶部同样醒目。


【资料图】

“近年来,上海的生态持续改善,诸如鼠类、蛇类等小动物日益增多,也发生了多次因小动物靠近、破坏电力设施引起的线路跳闸,有时候我们还能在跳闸地点附近发现蛇、松鼠等尸体。”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运检部员工刘昊告诉记者,他们从阻断动物在杆塔上的爬升路径、隔离带电部位与接地通道的原理出发,研制并安装了针对不同设备的防护罩及绝缘挡板,减少了放电短路对小动物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也同步提升了电网供电可靠性。

针对朱9万隆和泰41丁家港两条电网通路附近小动物频繁出没的情况,国家电网已在两条线路全线安装了防护措施。

由于电力杆塔普遍离地超过1米,而鸟类恰有喜欢在高处筑巢的习性,电力杆塔上往往搭有鸟巢,而这些鸟巢对电网运行其实也是一种隐患。刘昊透露了一组数据: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他们在电力杆上发现了1070个鸟巢,其中不乏红隼、珠颈斑鸠等国家保护物种。“尤其是秋冬季节,鸟巢一旦淋湿,容易引发短路,加之郊野公园植被茂密,火灾风险陡增。”

↑ 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线路检修人员登塔将鸟巢搬迁至附近绿地,消除安全隐患

从驱鸟风车到横担占位器,从超声波驱鸟器到声光电多功能驱鸟器,电力人员甚至尝试在电网沿线安装人工鸟巢,都在防止鸟类靠近电力设施,保护电网安全的同时也保护了鸟类。

增殖放流近100万尾水生物种

电网在建设过程中,也难免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平衡建设与生态保护,上海电力人尝试着做一些“加法”。

“崇明输变电工程塔基所在区域是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滩涂,但工程建设将实现崇明岛电网的最高电压等级由220千伏提升至500千伏,实现江苏南通和上海崇明的电网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国网上海电力建设咨询公司项目经理陈显峰介绍,为确保建设发展与水源生态保护实现平衡,公司对保护区滩涂范围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课题,严格执行环保水保要求,全力减少因施工对周边环境植被、水域等造成的影响。

↑ 国网上海电力建设咨询公司在崇明开展长江口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在崇明区相关部门指导下,国网上海电力在上海崇明横沙渔港的500千伏崇明输变电工程长江大跨越段开展长江口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共放生胭脂鱼7500余尾、中华绒螯蟹6万余只、双齿围沙蚕80万尾。

“在放流后我们还持续跟踪监测放流成效,对增殖放流的鱼苗样本进行生态跟踪,收集样本的生态分布活动数据,以进一步优化今年10月份的第二次放流方案。”陈显峰介绍,增殖放流也是对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一项重要内容。

单个港口每年减油500多吨

“以前用的都是柴油发电机,乌烟瘴气的、噪音还大,用上岸电后,这些困扰都没了,能耗成本也降低了。”船主李先生的船舶停靠在上海大治河西枢纽,正用岸电设备进行充电。做船运接近20年,以往都是用柴油发电机,如今陆续用上了岸电,生活环境和成本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岸电”顾名思义是指岸上电力,该系统可为靠港船舶的整体设备提供电能,以电代油,满足船上生产作业和船员的生活用电需求。大治河西起黄浦江,东至长江入海口,其西枢纽的年吞吐量达2900万吨,在大治河西枢纽装配岸电系统对大气污染防治、改善长江水源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 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在大治河西枢纽船闸停泊区沿岸建成岸电充电桩20套

自2022年6月,国网上海电力便着手开展大治河西枢纽岸电系统建设。项目结合靠港船舶载量和实际需求,在停泊区沿岸线合理规划并建成岸电充电桩20套,总计容量达到1200千伏安,可同时满足80艘船同时用电。

根据测算,该港口停泊船舶一年的用电量约为230.4万千瓦时,岸电系统投入运行后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541吨、减排碳氧化物1687吨、氮氧化物5.5吨、硫氧化物6.4吨和烟尘1.16吨。

以岸电替代传统燃油辅机发电的供能方式不仅有助于减碳环保,也为船舶和船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经对船方的走访调研,目前散装货船用柴油辅机发电平均成本为2.86元/千瓦时,按照预估岸电服务费1.64元/千瓦时的岸电价格,相比传统用油可节省约43%的船方用能费用,价格上的优势和充足的配套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船方加入“油改电”的行列中。

目前,国网上海电力已累计完成99套岸电设施建设工作,累计装接容量超过2.1万千伏安,实现主干河道基本覆盖。

24个绿色变电站正陆续投运

除了电网的绿色运行,传统的变电站也面临“生态转型”的痛点,特别是在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变电站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铁皮盒子”。

8月中旬,毛家角村刚下了一场暴雨,工作人员就开始检查毛家角110千伏变电站内透水路面雨水渗透情况。“变电站虽然占地不大,但仍有地面硬化的情况。”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项目经理樊汝森介绍,毛家角变电站内部道路上铺设的透水路面砖增加了路面的雨水渗透量,透水路面砖可通过日照,蒸发砖下储存的水分,调整局部温度和湿度,对生态微循环也有一定裨益。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110千伏毛家角站

毛家角变电站于今年6月中旬投运,是国网上海电力建设的24个绿色变电站之一。毛家角变电站建筑物整体采用装配式钢结构,试点应用了一体化金属屋面光伏系统,即用不锈钢金属屋面代替传统混凝土屋面,直接在金属屋面上一体化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该套光伏系统在低辐照条件下的转换效率高于普通光伏系统,在早晚时段、多云天气时有明显优势。站内设备还首次采用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作为替代气体,减少六氟化硫使用量约70%。

“我们还首次试点采用了围墙原位3D打印技术。”樊汝森表示,与传统施工需搭建模板和脚手架相比,原位3D打印技术可替代湿作业,在节省人工、减少耗材的同时更加清洁安全。另外,毛家角站全面应用基于视频分析智能识别的“一键顺控”系统,将变电站单条线路由带电运行转至冷备用状态的操作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2分钟,全面推广上海电网设备倒闸操作迈入“秒速”时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