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几家大银行有消息传出,存量房贷利率即将下降。虽然还没有正式实锤,但我估计距离政策正式落地的时间不远了。最近几天,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政策是“腹泻式”出台的。

像降印花税、限制大股东减持、放松一线城市限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这些政策在7月份我都有给大家分析讨论过。一些是我个人认为一定会出台的救市招数,一些是我从圈内听回来的消息。

当时因为临近7月会议,所以市场对这些政策的预期也很高。但很遗憾,会议之后一直都没有政策快速落地的声音,一下就把市场的情绪打到了最低,直到1个月后的这几天才开始“腹泻式”更新


【资料图】

该吐槽的我这几天也吐槽得差不多了,照这样看,我之前预计的央行降准应该也快了,地方债问题估计也在路上了。我是知道有政策工具的,但什么时候出真的不知道。

.......

下面这篇文章是原本上周日要发的晚报,因为突降印花税临时改稿了,所以就推到今天才发。

在过去的30年-50年间,也就是1970年-2020年,美国其实一直处于工业衰退的状态。从数据角度直观地来看,就是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总产值份额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制造业的崛起

要想成为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国家,往往都是会将利润率比较低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转向利润率比较高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很符合经济逻辑,人均月收入都2万元了,难道还让工人去织毛衣做鞋子吗?这本应该是人均月收入不到5000元的工作。

但如果把大部分制造业搬离出去,经济就会变得“空心化”。

举个稍微极端的例子,比如M国家是当今最强发达国家,全国99%的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造芯片开飞机难不倒他们。但科学家也是人,出门要穿衣服睡觉也要盖棉被,而他们的衣服棉被正是来自C国家

M国家和C国家联合,那是人类之福,或能拒三体人于4光年之外。但M国家和C国家发生矛盾,那可能就是本星球最大的内耗了。

M国家会先封锁C国家所有先进技术的进口,让C国家断掉攀升科技树的念头,老老实实给M国家打工。同时,M国家也会担心,打压太猛可能会让C国家跳起来造反,没人造衣服棉被了。于是开始把衣服棉被的产能转移他国或甚至搬回M国。

这是“逆市场化”的行为,无论是M国还是C国,都会被市场惩罚。

1、由于M国主动回流制造业产能,让科学家工程师做衣服棉被,那成本就会变得非常昂贵。为了说服国内居民购买,只能政府给予补贴,但代价就是债务不断上升,需要进一步增加发行国债,但最终可能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2、而C国则因为失去部分需求,导致供过于求,产能阶段性过剩了。在没有寻找到新的买家需求之前,市场价格可能就会维持低位。虽然商品价格下跌,但人们的购买需求反而减少。因为C国居民收入多数跟制造业相关,制造业需求减少,居民收入也会跟着下降。

M国会遇到通胀,C国会遇到T S,这就是市场对你们俩“逆市场化”的惩罚。为了控制通胀,M国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而为了减缓 T S,C国则需要想各种刺激办法来”提振需求”。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短期内,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C国要遭受重大挑战与痛苦,但我个人长期不看好这种M国这种行为。

在人力资源方面,M国过去几代人一直在金融、信息科技以及创新药等先进科技领域工作。由于过去几年制造业持续萎缩,这必然导致M国制造业人力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要培养一批技术工人就需要花几年时间,而且这批技术工人的工资成本能不能媲美C国呢?大概率是不行的。如果行的话,当年这些制造业就不需要搬出去其他国家,寻找廉价劳动力了。

A、既想自己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国内物价维持较低水平

C、中低端制造业留在国内

这ABC,可能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满足A和B,就需要把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搬出去,说白了就是让其他国家的低成本工人为自己打工。

满足B和C,那这个国家的工人基本都是做一些利润率不高的中低端制造业,人均收入水平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满足A和C,那就是要高成本工人进入中低端制造业,那生产出来的商品价格就不可能低。为了吸引国内居民购买,国家就需要给与各种补贴,那物价就会上升。

所以我觉得要重建M国的制造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C国股票的估值也基本反馈了这个悲观预期,甚至有点反应过度了。

(注意,文中国家均为化名)

......

推荐内容